7月8日,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的海面即将铺满光伏板昆明配资平台,国华(东营市垦利区)新能源有限公司项目经理渝洋站在海岸边,他深知自己脚下这片蔚蓝曾深陷一场“死局”——同一片海域,养殖企业与光伏项目都手握合法的使用权证,传统管理方式束手无策。如今,一场“向立体要空间”的创新实践,让阳光与海藻共享潮汐,也让山东东营垦利区成为全国海域立体开发的破冰者。
2023年初,一个巨大矛盾浮出水面。国华HG14海上光伏项目——这个我国最大开放海域光伏项目,经国务院批准落地垦利海域,规划装机1000MW(兆瓦),年发电量可满足267万城镇居民需求。然而项目团队愕然发现:这片1222公顷的“新”海域,早在2022年就已为垦利青骏海洋科技等4家企业颁发了海域使用权证,用于传统渔业养殖。
“当时真像一盆冷水浇下来。”渝洋回忆,“都是合法申请,但平面管理模式下,一片海只能有一个‘主人’。”项目面临难产,而养殖企业同样焦虑:前期投入巨大,让出海域生计何以为继?
转机源自自然资源部2023年发布的新规——《自然资源部关于探索推进海域立体分层设权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明确规定:“在不影响国防安全、海上交通安全、工程安全及防灾减灾等前提下,鼓励对跨海桥梁、养殖、温(冷)排水、海底电缆管道、海底隧道等用海进行立体分层设权”。
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垦利分局工作人员敏锐意识到:这片争议之海,恰是实践新政的最佳试验场。
“海域本就是立体空间,为什么一定要‘抢地盘’?水面、水体、海床、底土,不能分层利用吗?”思路豁然开朗,但实践荆棘遍布。首当其冲是法规空白。“当时没有现成操作细则,每一份材料、每一个审批节点都要自己蹚路。”垦利分局遍查国内外案例,最终起草出垦利区海域立体分层确权登记规程。
技术关同样艰巨。海域测绘工程师王海波团队首次尝试建立“三维海籍”:“传统宗海图是平面坐标,现在要像盖楼一样划出立体‘楼层’。”他们引入“三维不动产”系统,融合实地测绘与分层数据,将海面光伏坐标、海底电缆走向与海床养殖区域精准“叠”进同一张三维图。当青骏公司负责人尚庆芬第一次在屏幕上看到自家海参养殖层与光伏设备层在垂直空间错落共存时,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原来真能各干各的!”
2024年夏天,这场立体确权迎来关键落子。6月28日,垦利区政府依法将青骏等4家企业原海域使用空间调整为海床层,并为企业办理了海域分层立体使用权的不动产权证书;7月3日,自然资源部向国华新能源颁发水面及底土层的产权证书——同一片海,两类产业终于在立体空间握手言和。
东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垦利分局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海域分层确权,实现了同一海域不同用途海域使用权的设立,促进了渔业养殖与海上光伏产业的功能互补和产业链协同。一方面,渔业养殖在海床空间层继续发展,保障了渔业经济的稳定;另一方面,海上光伏项目在水面、底土空间层的建设,带动了光伏设备制造、安装、运维等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形成了产业集群效应。
国华项目首批发电单元于当年11月成功并网,蔚蓝海面泛起“光伏蓝”。全部建成后,这片海域每年可贡献清洁电力17.8亿千瓦时,节约标煤5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34万吨。而在海面之下,尚庆芬的贝类养殖池依然生机勃勃。“光伏板遮了部分强光,反而适合海参生长,”她笑道,“板上发电,板下贝类,这‘渔光互补’是双赢!”
垦利区的破冰之举,为全国海域立体开发推开一扇窗。当阳光穿透湛蓝海水,照在摇曳的藻类与整齐的光伏阵列上,这片错层生长的海域,已成为中国向立体空间要资源、要效益的生动诠释。用垦利分局工作人员的话说:“管理思维从‘平面分割’转向‘立体共生’昆明配资平台,为海洋产业提供了更多用海选择,拓展了海域的开发利用空间。”(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田国垒 通讯员 张超 王静)
浙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